中文報刊視野下的戰時澳門社會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基於史料搜集、整理和利用的不足,澳門社會內部歷史的細節,還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補,近現代史領域更是如此。傳統檔案文獻披露的內容,多以上層的政治與經濟為主,對社會生活的描述並不多,而報刊正好與之互補,涉及社會與民生諸多細節,為我們了解澳門歷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管道。
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最新出版的《抗戰時期澳門日誌:中文報刊視野下的戰時澳門社會(1931—1945)》,由王熹、林發欽編著,是該所策劃出版的“抗戰研究叢書”之一種,分為上下兩冊,百餘萬字,對抗戰十四年期間澳門所發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以及澳門華人,抗戰救亡與賑濟難民難童等內容,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謹例舉史料數條如下:
一九三四年九月一日《申報》載:“楊鶴齡在澳門逝世。據三十一日中央社電,二十九日晚九時十分,楊鶴齡在澳寓所逝世,享壽六十八。”
一九四○年四月二十七日《申報》載:“中山日偽軍侵入灣仔,葡警退回澳門。”
一九四三年九月十二日《大眾報》載:“戰事影響神香業生意衰落……全澳香業每年工作人員總數在一萬人以上……太平洋戰事發生後,外銷之路斷絕,原料也因交通梗阻,漲價有逾數倍或十倍者。而門市顧客多因經濟關係,都減少購買數量,所以其生意一落千丈,形成門堪羅雀狀態。”
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市民日報》載:“為利便航行,東望洋山燈塔決定復明。該燈塔曾於數月前停止發光,但對航行造成不便,為此政府決定恢復照射,其時間由日落後起,至翌日黎明為止。”
一九四三年一月三十日《西南日報》:“日本駐澳門領事館辦理特許前往香港渡航證手續,並指定荷蘭園三十二號津吉譽治為專門的照相所。”
透過以上幾條史料,大概可知《抗戰時期澳門日誌》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是涵蓋十四年抗戰的歷史時期,起於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 · 一八事變”,止於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歷史過程完整。二是史料來源以抗戰時期澳門出版發行的中文報刊為主體,兼及澳門懷舊收藏學會和眾多收藏家獨有的珍貴文獻,披露了澳門在抗戰期間的諸多歷史真相,改觀了不少傳統固有認識與觀念;三是其內容以第一手史料為根據,裁剪編著而成,務求闕疑而徵信,真實而客觀;四是以年月日為序排列,力求復原歷史的發展過程與趨勢脈絡;五是詳略適宜,略已有之詳,詳以往之略,凸顯“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優勢;六是記錄和反映的重點是十四年抗戰期間,澳門社會各方面的整體情況,而不是某個問題或某個方面的內容,其立意和宗旨就是要為研究者提供抗戰時期澳門在滄桑巨變中的歷史全貌。
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所的“澳門與抗戰”研究始於二○一五年,其研究領域涉及史料整理、口述歷史、影像分析、專項研究等多個方面,經過數年持續推進,以“抗戰研究叢書”為形式出版的階段性成果目前已有:《澳門人的抗戰》、《孤島影像:澳門與抗日戰爭圖誌》、《平民聲音:澳門與抗日戰爭口述歷史》、《抗戰文獻文物圖錄》等,從不同的層面去補足澳門小城裡的抗戰歷史,值得有興趣的人士參考閱讀。轉載自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