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download
学术论著

陈谦平:新时代中国近代史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新使命

发布时间:2019-04-30 13:21:00

历史既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发生或经历事情的记载,也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科学。20158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再次强调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文化的因素非常重要。中国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出现过断裂或灭绝,中华民族重视书写历史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发生中断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同国际交流与民族融合密不可分。

国际化程度对于一个民族或一种文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持续发展达五千年之久,就是国际化发展的结果。马克思说过,“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无论远古所谓 “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还是传说中的神农、伏羲、黄帝、炎帝、九黎 (蚩尤)、共工等氏族部落,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源头。由此可见,多民族融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动力。

我们更要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发明与发现层出不穷,成为顺序相承的各个进步阶段的标志。同时,各种社会制度,因与人类的永恒需要密切相关,都是从少数原始思想的幼苗发展出来的;它们也同样成为进步的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他指出:“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 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

明清王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其间正是西方世界进步最快的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兴起、航海技术的发展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中国因此逐渐衰落:既不能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更无法融入世界的近代化潮流。帝国主义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将西方“法则和制度”强行引入中国。这一次,中华民族是被动地卷入国际化的发展时代。

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现代化历程陷入困境。一方面,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 管理方法和思想文化,试图走向现代化的民主和富强之路;另一方面,不平等条约体系又严重 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历次侵略战争,使中国陷入被瓜分的危局之中。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不断妥协退让,割地赔款,中国逐步走向亡国之路。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始了中国向多民族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从建 立单一汉人政权的构想向建立以五族共和为主体的多民族现代民族国家实践的转变,体现了孙 中山、宋教仁等人的国际观,这也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而西方列强正是通过不平等 条约体系来对中国构建多民族现代国家进程施加影响。中华民国政府以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为代价,试图换取其对中华民国版图的承认。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 “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浴血奋战,通过国共合作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迎来契机。中国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者,中国收回了被日本侵占的中国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和南海诸岛等,中国的版图得以重新确立。由于蒋介石 坚持独裁统治,遭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唾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最终打败国民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真正“站起来”的愿望。

所以,一部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由传统封建王朝向现代化多民族共和国转型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一百年。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和整体性体现在其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是孤立的,并不完全是政治与社会内卷化的结果,而且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每个阶段都同国际化的影响密不可分。我们重温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就可以看出各个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但谋求中国国家独立、民族复 兴的主题则贯穿于始终。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 各国文明之长。”

新时代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其学科内涵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 “四个自信”,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同时也需要不断拓展国际化视野。

新时代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需要进行持续高效的队伍建设。这支学科梯队既需历史传承,还要有拔尖创新的学术人才,更要有高质量、高水平、有理论、有自信、有原创的科学研究成果。

新时代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需要国际化发展,必须充分挖掘收藏于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国档 案与文献史料,开展广泛的海内外学术交流,充分深入地了解西方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状况,才能增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需要大量受过历史学理论和史料鉴读专业训练的、掌握多门外语和历史大数据的专门人才,学科课程体系的创新亦十分重要。

新时代中国近代史学科建设要能够服务于当代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总结昨天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为治国 理政、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强有力的史学支撑。除加强中国近代政治史、军事史、经 济史、中外关系史、政党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抗日战争史等研究外,还要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近代中国的边疆民族史、城市史、人口史、环境史、海洋史、灾害史、医疗史、 民众生活史等研究。期待新时代的中国近代史学科迎来更加艳丽的春天。

(原载于《历史研究》2019年第1期,注释已全部略去) 


上一篇:李玉:从“股份有限公司”到“无限公司”: 认识中国近现代政府组织形式的新视角

下一篇:马俊亚:从本能到特权:明清淮北两性关系的阶层异化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苏ICP备09043283号

    电话(传真):025-83594638  邮箱:lvjingnd@nju.edu.cn    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逸夫管理科学楼


MAYIDEA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