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社会史研究读本》出版
转载自微信号“随读随写”
目 录
理论探讨
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
———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 刘志伟(3)
“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 杨念群(21)
民间信仰
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
———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 陈春声(37)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
———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 林美容(62)
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 行 龙(85)
水利社会
共同体理论视野下的湘湖水利集团
———兼论“库域型”水利社会 钱 杭(109)
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
———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 钞晓鸿(142)
市 镇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 王庆成(169)
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
———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 许 檀(224)
宗 族
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 常建华(245)
从“四林外”到大房:鄱阳湖区张氏谱系的建构及其“渔民化”结局
——兼论民国地方史料的有效性及“短时段”分析问题 梁洪生(270)
莆田平原的宗族与宗教
——福建兴化府历代碑铭解析 郑振满(298)
士绅、公共空间
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
——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 罗志田(329)
茶馆、戏园与通俗教育
——晚清民国时期成都的娱乐与休闲政治 王 笛(357)
社会生活、社会变迁
风尘、街壤与气味
——明清时期北京的生活环境与士人的帝都印象 邱仲麟(389)
国家与礼仪
——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科大卫(429)
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
——以近世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例 赵世瑜 孙 冰(441)
从碑刻看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的变迁
——兼与徽州社会比较 唐力行(464)
前 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开始由整体社会史向区域社会史转变。1998年,乔志强、行龙教授二人主编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在《中国近代社会史》一书的基础上,结合学术发展趋势,较早论述了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基本知识体系和理论方法,这既是中国社会史研究向广度和深度继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展社会史研究领域的必然。进入21世纪以来,行龙教授及其团队,以山西为中心,开展区域社会史研究,倡导“走向田野与社会”,优先与人类学对话,吸收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将这一学术理念融入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当中,开设了《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系列课程。经过努力,这门课程逐步由校级精品课程而为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团队成员既由衷喜悦,又深感责任重大。
近年来,学界围绕某一研究领域或课程建设,编写读本已蔚然成风。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课程突出强调研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我们教学科研当中的问题,辅助教学,实现教研相长,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示范性。
为此,我们编辑了这本读本,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区域社会史研究现状,初步掌握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读本的编写,只收录了中国大陆及港台学者的论文,在地域上兼顾南北,所选作品均为社会史研究知名学者的代表作,论文既有理论探讨,也有个案研究,理论探讨反映了区域社会史研究代表性观点;个案研究则意在以区域为中心,揭示地方社会内在的运行机制,既可作为学生入门的典型示范,也可作为该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
我们真诚感谢全体作者,承蒙他们同意授权刊发大作,嘉惠学林。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三十年来,格局多元,流派纷呈,成果丰富。受读本篇幅所限,兼之我们学识有限,难免挂一漏万,留遗珠之憾,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胡英泽 张俊峰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