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download
学术资讯

在整体史视野下深化中华民国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05 13:23:00




       为推进民国史学术研究,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形成民国史研究代有传承的学术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联合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于8月24-25日在南京举办第四届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来自1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青年学者与20余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整体史视野下的中华民国史研究”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2个分会场8个分组讨论,紧凑充实的议程并不妨碍青年学者在交流中迸发出激烈的思想火花。


民国史学科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今年是中华民国史学科创建五十周年。半个世纪前,在中央指示与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以李新同志为代表的前辈学者创榛辟莽,于1972年秋在近代史研究所组建“中华民国史研究组”(1978年改称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在国内率先开展民国史研究。此后,民国史研究的开创者们坚持“力求材料可靠,能说清事实,并少作评论”的基本方针,明确以民国时期的统治阶级作为研究对象,打破了以往统治阶级只作为革命史的陪衬的局限,拓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成立后不到10年,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陆续推出了《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民国人物传(第1卷)》《中华民国史(第1编)》等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学术成果。1993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也成立了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形成了南北民国史学界遥相呼应的局面,国内的民国史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也接连推出了《中华民国史纲》《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等优秀的民国史著作。


  新世纪来,有关民国史研究的著作和史料大量出版,学术研究队伍迅速扩大,学术交流活动日渐频繁,民国史研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而聚全国几代民国史学者之力集体撰写的《中华民国史》36卷本(含《中华民国史》16卷、《中华民国史人物传》8卷、《中华民国史大事记》12卷)于辛亥百年之际正式出版。这套代表民国史研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前后历时40年完成,奠定了民国史学科的研究基础,构成了民国史研究较为完整的体系。


  近年来,民国史学科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海内外民国史史料的不断扩充,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引入,民国史研究持续推陈出新,亮点频出,也涌现了大量的后起青年才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特别重视民国史领域青年学人的培养。2016年起,民国史研究室先后举办了三次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今年,虽然疫情仍有反复,但是在各方努力下,第四届民国史青年论坛最终顺利在南京大学召开。

多方位深化民国史研究


  本次会议围绕“整体史视野下民国史研究”主题,参会论文史料扎实,立论精深,多有创见。新生代学人普遍能熟练运用史料分析技巧,阅读多语种史料,档案文献来源亦日趋多元化。如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宝吉利用北洋时期山东某基层警备队师爷日记,从微观史的角度北洋军阀政权治下的社会生态予以多方面的透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李发根利用台湾地区所藏北洋时期水利局、农商部档案,探讨导淮委员会背后中央与地方、军阀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黄文治从中共地方革命史料,讨论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安徽组织建设上的演进逻辑。


  青年学人还拓展了理论视野,能够根据各自的研究议题,或是采用特定的研究范式,或是利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例如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刘诗古便着眼于长江中游的江心洲——桑落洲和张家洲,讨论其长时段的自然演变、人群对自然的改造与滨水人群围绕资源展开的互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梁晨借助量化分析分法,研究近代中国大学生家庭背景与学业发展间的关联。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胡箫白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从多维度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南京江浦地区的开发与县域划分。


  本次会议还有多位学者从情感史角度出发,讨论民国时期家庭与女性生命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毓从精神和人格状态出发,提出西方个人主义女性主义话语不能完全解释中国革命女性的经验。她认为,在中国革命女性的生命实践中,可能蕴含着一种能够使人突破“自我”获得成长、超越个体成为主体、立足女性高于女性的现代女性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妍杰提出,重视五四中的情感因素,是对过去偏重强调五四运动启蒙理性一面的试图纠正与反思。王昭借用社会经济学中的“网络”视角,通过分析由都市职业女性情谊而织就的社会网络,在传统网络缔结的一般要素之外找到新的支持系统。


  传统政治史也有新面向,青年学者更关注复杂权力网络与结构化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严海建认为,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张静江四人在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权势兴衰既可以在国民党派系格局演变的脉络中展现,同时也可以在权势资本的升降起落中加以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石启贤提出,杨庶堪的就职与离任既是1923年以来国民党内各派系势力互动博弈的结果,同时也是国共合作后新旧势力消长变化的历史缩影。


  此外,会通民国史与革命史,不仅能拓展民国史的研究视野,而且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应有之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扬从党史研究化“弊”致利的角度,申论其对拓展民国史研究可能提供的三大启示,即“超越学科”、“理论自觉”和“当下追寻”。


  圆桌讨论阶段,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汪朝光、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等十余位资深学者分别对就民国史学科创立初期情况、学科发展历程、青年学者学术关怀与学术积累,民国史研究视野的拓展等重点问题发表见解。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公众号





上一篇:林桶法:《民國史研究的引路人:蔣永敬先生傳》

下一篇:哈佛大学秋季研习营|动乱时期的道德领导力:约翰·拉贝的启示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苏ICP备09043283号

    电话(传真):025-83594638  邮箱:lvjingnd@nju.edu.cn    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逸夫管理科学楼


MAYIDEA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