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柯伟林教授:百年中美关系的合作与冲突
2025年3月23日下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前主任柯伟林(William C. Kirby)教授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带来了一场题为“合作与冲突:中美关系百年史”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主持,围绕商业、政治与教育三大领域,梳理了中美百年互动的复杂脉络,吸引了校内外两百余名师生参与。
一、从商业纽带看中美竞合
柯伟林教授以18世纪中美贸易为起点,展示了茶叶、煤油等大宗商品对两国早期经济联系的塑造。他特别提到波士顿商人与中国首富伍秉鉴的跨国合作,并强调“贸易始终是中美关系的基石”。通过分析华为、台积电等现代企业的案例,柯伟林教授指出,尽管中美贸易摩擦导致部分企业受挫,但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仍是化解冲突的关键。他还通过实地调研驳斥了西方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强迫劳动”指控,认为受其影响的跨国企业与失业劳动者实为“贸易战的牺牲品”。
二、政治博弈中的历史转折
在政治维度,柯伟林教授从二战时期的中美同盟切入,回顾了蒋介石、罗斯福等领导人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构想。他强调蒋介石在整合中国、抵抗日本方面的历史作用,但也直言其军事失误导致政权更迭。此外,柯伟林教授梳理了朝鲜战争对中美内政的影响,包括中国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与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对于当前局势,他呼吁两国领导人保持外交政策上的“稳定与可预测性”,避免重蹈冷战覆辙。
三、教育合作:超越分歧的纽带
教育领域被柯伟林教授视为“中美关系的永恒主题”。他通过留美幼童、清华大学庚款办学等案例,阐释教育合作如何推动两国思想与技术的交流。其著作《顶尖大学的条件》(Empires of Ideas: Creating the Modern University from Germany to America to China)以南京大学北大楼为封面,彰显对中美学术联结的重视。柯伟林教授特别提到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及哈佛上海中心等跨国合作的实践,提出“教育不应该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教育与政治是相互分离的领域”。最后,柯伟林教授还展示了胡适在中国赠送的哈佛办学三百周年纪念石碑上关于教育事业意义的观点,进一步强调文化与学术对中美两国的意义。
在提问环节,柯伟林教授犀利点评特朗普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称其政策“可预测性低,成效仅得D-”;针对台湾地区对其著作的翻译争议,他明确支持简体中文版保留南大元素;就“南大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这一议题,他提出培养留学生作为“大使”并加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建设;对于中美之间谣言与信息战,他强调学者与学生应承担“真相守护者”的角色,通过独立思考与专业鉴别化解误会,柯伟林教授也呼吁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外国学生们向祖国宣传与展示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在场一些同学们有关出国深造的疑虑,柯伟林教授建议先去投入行动,这才是第一位的。问答环节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讲座结束后,柯伟林教授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教师们举行了座谈会。在场的各位老师们分别对柯伟林教授进行了自我介绍,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双方围绕着南京市档案馆藏大量户籍卡档案、各地档案查询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来访期间,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党委副书记陈云松教授分别会见柯伟林教授,就两校合作展开深入探讨。谈哲敏校长向柯伟林教授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和发展情况,希望柯伟林教授继续关心南大历史学科的发展,支持南大与哈佛大学之间的合作。陈云松副书记对柯伟林教授为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交往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强调中美关系走到了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亟需专业学者的“布道”,解除误会,并提出双方合作,共同设计一门高水平国际化通识课程的构想。柯伟林教授对此提议表示认可,他高度重视南京大学在中美交流中的意义,此次来访是他首次在南京大学开展有关中美关系的讲座。柯伟林教授还以他在哈佛大学开设的通识课程《美国和中国》为例,建议该国际化通识课程融合两校优势资源,聚焦历史与当代中美交往的具体案例,邀请历史事件中的亲历者参与教学,结合回忆录、口述材料、报刊、学术研究及政府公报等史料,通过课堂辩论、嘉宾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与合作潜力。双方就推进两校学术合作、共建国际化高水平通识课程达成重要共识,计划组建联合教研团队,推动师生互访、合作研究及教材开发,致力于将课程打造为国际化通识教育的典范。会见期间,柯伟林教授向谈哲敏校长赠送了其最新学术专著,彰显双方学术互鉴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