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download
港澳台民国史

书讯 | 吕芳上主编之《日记中的蒋介石》出版(2020)

发布时间:2020-07-14 11:20:00
作者:呂芳上,王文隆,皮國立,任育德,何智霖,李君山,李志毓,汪朝光,林桶法,金以林,高純淑,陳立文,陳佑慎,黃克武,趙席夐,劉文楠,劉維開,羅敏,蘇聖雄
出版社:政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5/01
語言:繁體中文
目次

導 論/呂芳上

1.從王世杰、傅秉常日記看蔣介石對戰後中蘇關係的態度/王文隆

2.知識分子眼中的蔣介石與國、共兩黨:以《竺可楨日記》(1936-1949)為考察中心/皮國立

3.《雷震日記》中的蔣介石/任育德

4.從陳誠相關日記看江西剿共時期的蔣中正/何智霖

5.《沈錡回憶錄》所見蔣介石遷臺初期的對美活動(1950-1955)/李君山

6.汪精衛對日求和的政治環境及其思想脈絡/李志毓

7.國共內戰初期的山東戰場:以蔣介石和國方高層人士的日記為中心/汪朝光

8.從蔣介石、胡宗南、王叔銘日記析論1949年蔣、胡戰略紛歧/林桶法

9.從日記、年譜中所見1942至1943年前後的毛澤東與蔣介石/金以林

10.蔣介石與臺籍人士的互動(1945-1949):從蔣介石日記與林獻堂日記的觀察/高純淑

11.日記及回憶錄所見蔣介石與顧維鈞對1943年中英新約的態度/陳立文

12.「模範軍」的實與虛:「胡宗南日記」中的蔣介石與陸軍第一軍/陳佑慎

13.汪派人物心目中的蔣中正:以《陳克文日記》為中心/黃克武、趙席敻

14.尋找理想的中央─地方關係:閻錫山、徐永昌日記所見蔣介石與晉系的博弈(1931-1934)/劉文楠

15.蔣中正在1948年的處境:以黨政相關人士日記為中心的觀察/劉維開

16.蔣介石與戰後越南問題:以「蔣介石日記」為中心的考察/羅 敏

17.甲申三百年:「陳誠日記」中的時局和蔣中正(1944)/蘇聖雄


導 論
呂芳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出版私人日記,利用日記作為歷史研究的素材,最近在近代史學界,可說蔚然成風。最顯著的事例之一是「蔣介石日記」的開放,的確帶動了民國史研究的風氣。

2006年,「蔣介石日記」在美國胡佛研究所開放後,要說兩岸學者絡繹於途,爭相參閱,並不是過分的形容。「蔣日記」全部開放三年後的2010年年底,催生蔣介石生平深化研究的「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國際會議,更再一次認定民國史「無蔣不成書」的說法可以被接受。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下,兩岸民國史學者的「神仙會」,因此誕生。2010年迄今,臺北、北京學者的碰頭會,碰出許多智慧的火花,出版了三本討論集:《蔣介石的親情、愛情與友情》(2011)、《蔣介石的日常生活》(2012)、《日記中的蔣介石》(2020),我們的招牌和特色是不會歌功頌德,也不走過分嚴肅的路子,我們把蔣介石視為「凡人」,食了人間煙火,討論的路子變寬,蔣的形象不是鬼,也不會是神、聖,不會那般神奇,也不至道貌岸然。有意思的是:學者變成神仙,過去的蔣聖人如今變成蔣凡人;眾神仙對蔣因此可以說三道四,蔣也變得和藹可親,極富人味。個人日記的開放,果真造就了人物的新形象,也的確深化了民國史的研究。

《日記中的蔣介石》共收錄了十七篇論文,這是2014年兩岸學者在金門聚會的成果。這些論文的特色之一,是換了一個新角度:發掘他人日記中對蔣介石的記載。約略歸納,各作者直接參用已出版、未出版各家日記,及明顯是以日記形成的回憶錄,除「蔣介石日記」(未刊本)外,屬知識界人物的三種:《胡適日記》、《竺可楨日記》、《郭量宇(郭廷以先生日記殘稿》;外交人物三種:沈錡《我的一生:沈錡回憶 錄》、《顧維鈞回憶錄》、《傅秉常日記》;軍事人物日記十一種:《閻錫山日記》、《徐永昌日記》、《陳誠日記》、《胡宗南日記》、「王叔銘日記」(未刊本、《海桑集──熊式輝回憶錄》、《馮玉祥日記》、黃杰《中興日記》、《郭汝瑰日記》、《馬勵武日記》、《丁治磐日記》;政治人物日記也 有十一種:《王世杰日記》、《陳布雷先生從政日記稿樣》、「張羣日記」(未刊本、《灌園(林獻堂先生日記》、《黃炎培日記》、阮毅成《制憲日記》、《雷震日記選》、《傅正「自由中國」時期日記選編》、《陳克文日記》、《余家菊日記》、《陶希聖日記》等,總計至少二十八種日記之多。作者各就所長,利用日記為素材,輔以檔案互證,深入討論分屬政治、外交、軍事、派系的專題,涉及蔣介石方方面面的形象,補充民國史上過去未及深論的人與事,尤見日記在史學研究上的意義與價值。

日記作為歷史研究的素材,仍有幾點值得思考:一、日記的確可有助於歷史細節的了解與認識。利用《陳誠日記》、《陳克文日記》,學者指出抗戰時期孔氏家族作風不無可疵議之處,察考「蔣日記」也可獲得共鳴;同樣提到國軍軍紀不佳,原因之一是軍人營商的壞風氣,這是蔣介石一再告誡軍人不得經商的理由。討論1948、1949年國民政府的危局,利用《胡宗南日記》與「蔣介石日記」對比,看出兩人對守重慶,及成都、西昌留守問題主張的落差。蔣介石威嚴而有個性,能直接進諫的周邊人物屈指可數,楊永泰、張治中、熊式輝是其中三人,有學者以熊式輝日記點出蔣「一柄兩操」、「用人牽制」之病;就這一時期的山東戰局分析,蔣介石干預過多,可能是蔣1949年前後內外交迫變局下失敗因素之一。二、近身觀察、長時間觀察的日記,較有助於事物的了解,「蔣介石日記」長達五十五年,閱讀長時期的日記,蔣堅毅、不妥協個性躍然紙上。若對照沈錡、雷震日記,從吳國楨案、王世杰案、孫立人案到雷震案,蔣「自運樞機」,討厭「恃外凌上」,不受美國干涉, 也不屑被視為自由派如胡適等人的指手畫腳,很見蔣倔強個性。從日記及檔案合併考察,學者又指出蔣的政治風格是重文物、喜手令、注意黨性黨德、以敵為師,均屬對日記長時間的觀察結果。《胡宗南日記》中說蔣「軍事認真,政治敷衍」(1942年3月),是有感而發,展讀1945年到1949年的《灌園先生日記》,一個臺籍人士由熱愛祖國到視民國治下臺灣為「危邦亂邦」,可體會一二。《陳誠日記》說「垃圾倒在委座看不見的地方」(1944年2月18日),對官府推、拖、拉惡習,尤見諷刺。三、好的日記,最好是記述時間長,內容鉅細靡遺,百無禁忌、暢所欲言,尤要能有所感,而能察內情、說關鍵,尤屬上乘之作。在日記求全不可能的情況下,要避免「摸象」之譏,使用者不能以偏概全,或以全視偏。也就是說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才易於駕馭史料,王源在〈萬季野補晉書五表序〉中說:「學者史之本,才識者史之用,學者徵其實,才識者運於虛。扶搖羊角,虛也,使非有垂天之翼,數千里之背,又孰以之九萬里而南乎?」歷史家有才識外,要有理解史料的來源與灼知可能偏見之能力。日記作為直接史料,可能造成歷史的誤導,有如塞諾波(Charles Seignobos)說的會來自自利行為、迫於倫理或政治壓力、對黨派團體與學說的贊成反對、迎合大眾的趨向、表現文學的粉飾,甚至是個人的怠惰與疏忽等因素。間接的觀察更會涉及記憶與閱讀之誤,「最好的紀錄,不過一個冷靜的觀察,仍須有別個觀察用來證明。」這就是「孤證不立」的意思。「蔣介石日記」常有罵人之處,這也得看時間、事件與場合,以理解其內心世界。日記是大歷史下的個人記事,個人日記是一種正在進行式(ing)的紀錄,今人先知結果再重看當時人與事,感受自有不同。故認字、識人,明事,缺一不可,這點桑兵在《走進共和》專書討論辛亥革命前後政權更替親歷者的心路歷程中,頗有所見。日記不免主觀,如汪朝光所言,多見過五關斬六將故事,少見敗走麥城的記載,人性使然,民國政治黨派的惡鬥下,事例自然更多。史家找到一些真材料,知道一些真事實,也還不能認為滿足,因為真事實,未必就有歷史價值,《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謂「春秋推見至隱」,曾鞏〈南齊書目錄序〉謂良史條件:「明足以周萬事之理,道足以適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難知之意。」使用日記者,如能以人評人,就事論事,知事自他事來,向他事去,真實歷史庶幾近之。本書論著作者,多能以此自勉。

本書的形成與出版,或亦顯示近年海峽兩岸民國史研究已成風氣。學術乃天下公器,學術先行以達政治和解,要亦不失為兩岸和平共處之道。是以兩岸學者近年對民國史的熱中,除了現實政治環境的變遷之外,史料開放、公布,言論思想不再局限於一家,自是觸媒,而學術及民間機構的推波助瀾,功不可沒。臺北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北京中國社科院近史所民國史研究室、臺北蔣中正總統事略稿本讀書會,均有貢獻;中正文教基金會多年來不吝資助民國史研究活動。眾神仙相約聚首,能談出學問,不能不飲水思源,「吃菓菓,拜樹頭」,正是此意。


出版信息来自博客来网站

上一篇:《国防部:筹建与早期运作(1946-1950)》出版

下一篇:近期史学出版物 |《杜润枰日记》​《遥制坤舆:蒋介石手令与批示》等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苏ICP备09043283号

    电话(传真):025-83594638  邮箱:lvjingnd@nju.edu.cn    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逸夫管理科学楼


MAYIDEA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