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download
学术资讯

书讯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第1辑出版

发布时间:2018-09-10 23:20:00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办的“第一届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的成果结集。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倡导“大民国史”研究取向:从内容而言,凡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均属“大民国史”范畴;从时段而言,侧重1912—1949年,但历史变动有其内在逻辑与源流,故不必框限于这一时段。


既鼓励青年学者研究思考关乎中国近代历史走向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注重选取那些意在开拓新的领域、对前人未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论文,同时倡导青年学者引入新视角和新方法,为民国史学科注入新的思维与活力。




  卷首语


中华民国史是中国史学中的新兴学科,也是当前史学研究中最富朝气、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成立于1972年,为中国大陆第一家专门从事民国史研究的学术机构。四十多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筚路蓝缕、辛勤耕耘,民国史研究室已经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华民国史研究重镇。1996年,中华民国史被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2002、2009年,继续被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由民国史研究室主持编撰的三十六卷本《中华民国史》,历时四十年,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的2011年全部出版,这套《中华民国史》奠定了大陆学界书写中华民国史的基本架构与范式。可以说,该书是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扛鼎之作、集大成之作。


近几年来,民国史研究室继续努力推进民国史学科发展。对民国史研究领域卓然有成的著名学者,我们开设了“中华民国史高峰论坛”,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2012年,北京;2013年,成都;2015年,北京;2017年,北京),学界反响很大,社会效应良好。


基本与此同时,为鼓励青年学者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形成民国史研究代有传承的研究队伍,我们创办“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旨在为海内外的中青年学者搭建共同的学术交流平台,由此将民国史研究推向更为深入、广阔的领域。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倡导“大民国史”研究取向:从内容而言,凡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均属“大民国史”范畴;从时段而言,侧重1912至1949年,但历史变动有其内在逻辑与源流,故不必框限于这一时段区间。无论与民国史直接相关的论题,还是间接相关的论题,均可提交论坛,尤其欢迎具有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的创新之作。


经过多方筹备,2016年8月27~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办的“第一届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和美国的71位学者与会,其中52位青年学者提交了各自的研究论文。


正是基于“大民国史”的研究取向,我们在遴选参会论文过程中,注重整体性、贯通性的历史视野,力图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论坛既鼓励青年学者研究思考关乎中国近代历史走向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注重选取那些意在开拓新的领域、对前人未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论文。


同时倡导青年学者引入新视角和新方法,为民国史学科注入新的思维与活力。从参会论文的主题与内容而言,涉及民国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总体上展现了当前民国史青年学者的学术能力与特点。


一次学术论坛的举办,包含着很多参与者的心力与贡献,在此,谨向所有与会学者和相关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经费所限,我们无法将所有参会论文收录本书,只能在这些参会论文中,优中选优,作为“第一届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的成果结集。我们计划是每两年举办一次论坛,以文会友,切磋学术,会后从参会论文中选取若干篇结集成册,作为论坛成果公开出版发行。这或许就是先贤所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之谓吧!


学术乃学者之共业,我们祈望由此推进中华民国史研究,以自己的绵薄之力贡献于学界。



  目 录


·内政与外交·


熊希龄内阁时期的废省筹议   陈明

 

洪宪帝制运动期间袁世凯政府的对日策略   承红磊

 

中国参战与国民外交后援会(1917~1919)  王文隆

 

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一战前后中国“国耻记忆”的形成与演变   马建标

 

德谟克拉西与军国民主义

——一战后中国的军事教育与兵制方案   小野寺史郎

 

·革命与治理·


关于“国民党左派”问题的再思考(1924~1931)  李志毓

 

“整军即所以抗日”:蒋介石与1937年川康整军会议   黄天华

 

通往“民主”之路?

——蒋介石的“五五宪草”指示与宪政的认识   萧李居

 

抗战时期的后勤兵战与伤兵运输 杨善尧

 

·思想与社会·


“秦汉新儒学”与近现代儒学之重建   张凯

 

五四运动的“下行”   瞿骏

 

南京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审查及其社会因应   周海建

 

王府井与天桥:民国北京的双面叙事   王建伟

 

水域政区化的设想

——民国时期洪泽湖的水县之案及其流产   计小敏

 

北伐前后的微观体验

——以居京湘人黄尊三为例   李在全

上一篇:新书 | 张帆《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1896-1919)》

下一篇:“对日战争与亚太社会经济政治变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昆士兰大学召开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苏ICP备09043283号

    电话(传真):025-83594638  邮箱:lvjingnd@nju.edu.cn    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逸夫管理科学楼


MAYIDEA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