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香港研究的进路”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12月9日,“新时代香港研究的进路”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民国史中心共同主办,历史学院香港研究所承办,来自港澳与中国内地的20余位学者出席。与会学者着重探讨香港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阐发香港研究的视角、思路与方法,关注历史视野下香港的政治生态、制度文化和社会变迁。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南京大学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孔剑锋致开幕词。张生表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向有关注现实、服务国家的传统,今年七月,学院成立香港研究所并任命从事香港史研究的孙扬副教授为所长,目的即是针对香港的现实问题,在历史研究中进行解读。孔剑锋表示,南京大学与香港各界交流频繁,推进香港研究,可以加深了解,更好地促进交流。
在主旨发言中,香港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刘蜀永教授认为,近年世界范围出现了反建制、反精英、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加上回归以后经济转型、教育等问题处理得不好,也由于境外势力的影响,在香港出现了本土分裂思潮。这也反映在香港史研究领域。一些具有本土分裂思想的人士提出以所谓“本土史观”对抗“国族史观”。香港史领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化倾向。他指出,新时代的香港史研究仍然要强调学术性。只有认真进行学术研究,才能经得起历史考验,才能以理服人,才有说服力。他主张要把香港史研究和中国史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对香港在国家历史上的独特地位以及国家与香港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他认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建立香港研究所,有很好的历史传统、学术基础和人才基础。他希望南京大学校方和历史学院,能给予香港研究更多的支持,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顺利实施做出贡献。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谦平教授着重从经济层面阐述了香港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他结合怡和洋行与汇丰银行的历史,指出香港曾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发展对华贸易的跳板和中转站,在中国近代化转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香港的繁荣与中国内地的政局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之初,外国对华投资大多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俊义从港人身份认同角度探讨香港史研究。他认为,历史认同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他指出,部分港人对国家认同的疏离,以及受此影响而发生的社会风波,对“一国两制”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新时代的香港研究可以从追求两地共同历史记忆的角度切入,增进两地的文化共识。
针对香港研究的视角、思路与方法,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姗姗提出,要明确“一国两制”政策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政策,是一项创制性的制度安排,在改革开放后整个国家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她进一步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一国两制”和国家统一的表述,提出研究香港问题要坚持历史的视角和历史的研究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田飞龙根据十九大报告涉港论述,从法理角度分析了新时代依法治港和有序融合的战略统筹方法。微信公众号“港女政传”创办人张媞结合回归后香港的社会运动以及香港青年的思想行为,从文化视角解读了香港社会本土思潮发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
在“历史视野”专场研讨中,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何志辉阐述了“香港法律文化”所涉及的概念。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毛立坤以新界租借前的香港为例,探讨了地狭人稠型城市的困境与治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冯翠从记忆与历史视角切入,对萨空了《香港沦陷日记》进行了解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扬考察了香港沦陷前国共两党在港组织工作的运作与实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孙晨旭论述了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港政策的演变过程。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特别研究员张志云探讨了战后九龙关、粤海关在国民政府贸易管制中的角色。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龚向东对1949年前后英国发布“英属香港”声明的过程进行了考察。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教授致闭幕词,他希望香港史研究以一种集体出发的方式重新起航,坚持学术方向,厘清历史脉络,投入现实关照。